脾虚湿盛、脾胃虚弱最佳良方--参苓白术散/*
脾虚湿盛、脾胃虚弱最佳良方--参苓白术散
  • 首页 > 健康人生 > 中医堂 > 正文
  • 作者:静月山人
  • 2020年9月24日 15:44 星期四
  • 浏览:22454 次
  • 字号:  
  • 评论:0 条
  • 字数:3243 个
  • 显示:1200px 1360px 1600px
  • 关灯  编辑

  • 66.png


    由于现代人生活、工作节奏快,各种压力及负荷强度过大,饮食作息不规律或失于节制,最易劳倦伤脾,或思虑伤脾。脾虚湿盛、脾胃虚弱,脾肺气虚是当下人们的最常见、最多发的证候,更是各种病症的主要证候之一。那么对于这些情况,有没有一种最适合的方剂呢?有!那就是补脾除湿良方——参苓白术散!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方剂。

    参苓白术散的来源:参苓白术散是中医传统补脾名方。该方出自于宋代太医局属药局编撰的《太医局方》,后改称《和剂局方》,南宋时药局改称太平惠民局,《和剂局方》也改称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后多简称《局方》。全方由:人参、茯苓、炒白术、陈皮、炙甘草、山药、炒白扁豆、莲子肉、砂仁、炒薏苡仁、桔梗共十一味药组成,共研细末,用大枣煎汤或米汤服下。方歌:参苓白术扁豆陈,山药甘莲砂薏仁,桔梗上浮兼保肺,枣汤煎服益脾神。

    参苓白术散的功能主治:方中人参、茯苓、白术为君;山药、白扁豆、薏苡仁、莲子肉为臣;陈皮、砂仁为佐;桔梗、炙甘草为使。人参大补脾肺之气,白术健脾燥湿,茯苓健脾益气、利水渗湿;三药共奏健脾益气之效;山药补脾养胃、平补气阴,薏苡仁渗湿健脾,白扁豆益气健脾化湿,莲子肉健脾固肠;陈皮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,砂仁化湿醒脾、行气和胃;桔梗宣肺气、通水道、能引气引药上行并防辛温药物燥伤肺阴,炙甘草补气和中,调和诸药。全方共达补益脾肺,除湿止泻之功,此方最大特点是以补为消,脾胃功能强健,饮食正常,湿邪自消。常用于脾胃虚弱,肺气不足,湿邪内盛所致:饮食减少,体倦乏力,便溏泄泻,胸脘痞闷,短气心悸,舌淡或胖大边有齿痕,苔白厚或腻,脉多濡缓。


    苓白术散临床应用:

    临床之中无论何种病症,但凡见到证属脾胃虚弱,脾虚湿盛,脾肺气虚,均可对证加减变化,灵活应用。开篇也说过了,脾虚湿盛、脾胃虚弱,脾肺气虚是当下人们的最容易出现的证候,那么在耳鼻咽喉疾病方面也不例外,除了耳部疾病如耳鸣、耳聋等证属脾胃虚弱,中气不足的一般选用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外,其它像慢性咽喉炎(慢喉痹,慢喉喑),慢性鼻炎(鼻痓),慢性鼻窦炎(鼻渊),尤其是过敏性鼻炎(鼻鼽)更是多见。所以,参苓白术散也是临床治疗鼻、咽喉疾病的最常用方剂之一,常以此为主方加减或合方加减使用,如参苓白术散合半夏厚朴汤;参苓白术散合旋覆代赭汤;参苓白术散合苍耳子散、参苓白术散合温肺止流丹等。


    一、脾虚胃弱而湿气不明显:这类人群多表现为体倦乏力,饮食减少,大便稍溏,舌淡,苔白稍厚,脉缓。

    这种情况一般直接用参苓白术散原方或成药补脾除湿即可。加减:饮食减少或食后院腹胀满明显的还可酌加山楂、麦芽、神曲,去陈皮加积壳以增强健胃消食,理气消胀之功。(脾脏虚弱虚易生内湿,湿邪浸淫人体易伤脾脏,其实它们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功效)

    二、脾虚而湿气偏盛:

    这种情况除出现体倦乏力,饮食减少外,还会有胸院胀满,大便溏,内外湿邪相合者,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肢体困重、酸楚疼痛或有痉挛等不适。舌淡胖或边有齿痕,苔白滑或厚,脉有濡象。这就不仅要补脾还要加强祛湿之功,如参苓白术散增加茯苓、薏苡仁用量,炒薏苡仁改生薏苡仁,炙甘草改生甘草,并可酌情选用:泽泻、车前子、通草、茵陈、地肤子等利水渗湿,苍术、藿香、佩兰、白豆蔻、厚朴等醒脾化湿;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苦参等药以燥湿;如脾阳亦弱而偏寒湿者酌加肉桂、干姜、附子、吴茱萸等温里散寒,及杜仲、巴戟天、黄芪温助阳气;内外湿相合者酌加羌活、细辛、桂枝、麻黄、荆芥、防风、桑叶、葛根、柴胡、浮萍等发表药以散湿,木瓜、蚕沙、独活、威灵仙、防己、秦艽、桑寄生、五加皮、伸筋草、桑枝、路路通等除湿舒筋药,另酌以鸡血藤、泽 兰、虎杖、地龙、牛膝等药行血以祛湿(生薏苡仁和泽泻本身亦是利湿除痹,通利关节的要药)。此外湿邪滞留,久而未除的话容易聚而成痰,成为痰湿内阻证,这时可以参苓白术散,酌加半夏、紫苏子、苦杏仁、桑白皮、白芥子、瓜蒌、贝母、竹茹、代赭石、族复花、石菖蒲、僵蚕等以祛痰除湿;还有为防药物化燥伤阴,也可佐以生地、麦冬、石斛等养阴药;有时酌加大黄以使湿邪从大肠而出。(上面所述其实就是祛除湿邪的临床详细治法:治湿不健脾非其治(除湿当要健脾,健脾是除湿的根本治法),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(除湿不利小便则湿无以出),治湿不燥湿非其治(湿不燥则无以干),治湿不散湿非其治(并外湿时宣肺使湿气从肌表散出)。因湿为阴邪,性重着粘腻而难除,故除湿主以健脾,辅以利湿,佐以燥湿、兼以散湿,此即治湿正法,也就回答了除湿除了健脾之外还要怎么祛除的问题)

    三、脾虚而湿气盛甚者:

    这也是今天要谈的重点,就是开篇的那几个问题。这种情况会体倦气短、神疲乏力、肢体困重、头脑昏沉、胸院痞闷、食少腹胀、口中粘腻、大便溏一日数次或腹泻。舌体胖大,舌边齿痕较深,或舌面有裂痕,苔白滑腻或厚腻;脉濡缓或沉弱。对于这种情况还是要先重健脾吗?答案是否定的!上面原因呢?下面就来回答:内湿虽因脾脏虚损,建运失司,饮食水谷不化,聚而成湿。但这时湿邪过盛,本虽虚但标更实,所以当先除湿以除标实之症,这是其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。最主要的因素是如果先重补脾的话会因为固摄作用,而使湿邪滞留体内难出,所谓闭门留寇,关门养贼。所以这时候是不适合直接服用参苓白术散的。这时的正确治法是要分步而行,其一除湿为主,其二待湿邪祛除过半再兼以补脾,其三补脾以除湿。如参苓白术散去人参、莲子肉、陈皮,炙甘草,重用茯苓、生薏苡仁、加黄芪,车前子、泽泻、黄连、苍术、白豆蔻,如大便溏较甚或腹泻可重用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,并少佐大黄使湿邪从大肠而出。待湿邪祛除过半即可按脾虚而湿气偏盛所说治之,湿邪祛除大半时即可以原方治之,或以成药调服。

    四、脾虚而湿热内蕴证:

    胸脘痞闷、神疲乏力、肢体困重、口干苦而粘腻、舌麻木感、饮食少而无味、皮肤油腻而生粉刺、大便粘滞不爽。舌红、体胖大、边有齿痕,苔黄厚或黄腻,脉濡数。这种情况大多因为脾虚生湿再遇肝火而化湿热,或因湿邪蕴久生热,或因嗜食辛辣煎烤生湿热,熬夜伤阴、阴虚火旺生湿热。这种情况就要先清热燥湿,待湿热祛除后方可补脾,这种证候如果开始就用参苓白术散不但起不到健脾除湿的作用,反而会助湿生热使湿热更盛。

    湿为阴邪,性重着粘腻而难除,除湿主以健脾,辅以利湿,佐以燥湿,有外湿者兼以散湿,湿热者兼以清热,寒湿者兼以温里。湿邪过盛者当先以除湿为主,待湿邪祛除过半再兼以补脾,最后再补脾以除湿,以免闭门留寇,湿邪滞留难出。脾虚湿热者先清热燥湿,待湿热祛除后方可补脾,以防助湿生热使湿热更盛。最后,参苓白术散确实是补脾除湿的名方、良方。但是再好的方剂也要因人、因症、因证的差异而灵活运用,随症加减方能取得良好效果。丸散之剂本就是丸散以缓之,就是作为善后巩固之用的,加上成药是固定的药物和剂量,是不可能再作加减变化的,不可能对应每个人的症状、证候。而每个人对于相同的证候表现也不可能完全一样,这也是不同人服用后对于疗效的反应相去甚远的原因。

    参苓白术散是健脾除湿的一个传统名方,临床应用广泛,最大特点是以补为消,立方旨意即是强健脾胃功能,而饮食正常,使湿邪自消。此方用药平和无明显不良反应,从儿童至老年人的凡见脾虚证者皆可应用。对于现代人因生活工作节奏过快,各种压力及负荷强度过大,作息不规律,饮食失节,出现脾虚湿盛、脾胃虚弱,脾肺气虚所致:饮食减少,体倦乏力,便溏泄泻,胸脘痞闷,短气心悸,舌淡或胖大边有齿痕,苔白厚或腻,脉濡等,确是最佳对症之良方。(注:现代成方多以党参代人参,另不知为何今时之方里不见了陈皮一药。)





    更多搜索:
   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: 
    温馨提示:民间偏方秘方仅用于中医爱好者研究学习,未经专业人员指导切勿乱用!
    博主简介:少林寺习武3年,中医世家,对玄学有一定的研究。在线人数:36人
    需要相关资料请加博主微信
    中医玄学交流加微信:hbxt998
    41
    微信分享提示:①点击右上角的【∶】,②再点击【发送给朋友】或【分享到朋友圈】,让精彩传递!
    疏肝解郁常用七大名方
    益气固表、抵御外邪、表虚自汗的千古名方--玉屏风散
    二维码加载中...
    本文作者:静月山人     文章标题: 脾虚湿盛、脾胃虚弱最佳良方--参苓白术散
   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919941.com/zy/711.html 本文已被百度收录
    版权声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为“静月山人博客”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      昵称  邮箱
    
    返回顶部返回首页首页  中医大宝库  易医资源  捐赠支持   
    站长:静月山人微信 hbxt998  鄂ICP备16012371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