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面上的“三七粉”卖得红火,补血、补气、护血管、溶栓、降压、治关节?三七粉就是这样火起来了!
但是,关于“三七”你真的了解吗?长期喝会不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呢?
三七是一种传统药用植物,味甘、微苦,性温。归肝、胃经。具有散瘀止血、消肿定痛的功能。
三七粉
①三七生品以止血化瘀、消肿定痛之力偏胜,止血而不留瘀,化瘀而不会导致出血。常用于各种出血证及跌打损伤,瘀滞肿痛。②三七粉与三七功效相同,一般入汤剂可用于生三七打碎与其他药物共煎,三七粉多吞服或外敷用于创伤出血。③熟三七止血化瘀作用较弱,以滋补力胜,可用于身体虚弱,气血不足。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这样记载“人参补气第一,三七补血第一,味同而功亦等,故称人参三七,为中药之最珍贵者”。
现代医学研究证明,三七具有美容护肤,能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,加速消除运动性疲劳,增强体质;有抗血栓、防止脑血管衰老的功能。
1.美容护肤
三七粉属于“药膳同源”纯中药材,三七粉能够美白祛斑,三七加热后悔破坏三七中的活性成分,所以需“生吃”三七粉,不能在加热后服用。同时三七粉可以制作成面膜,改善皮肤代谢,达到美颜亮肤,延缓衰老的作用。具体方法:取适量三七粉,缓慢加入蜂蜜搅拌,直至成为糊状,敷面部20~30分钟。
2.预防心脑血管疾病
三七被称为“血管的清道夫”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,扩张血管、对预防高脂血症、动脉硬化、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病有作用。
3.养血益气
可用三七炖鸡或炖排骨,有利于养血益气,还有滋阴壮阳的作用。也可以帮助治疗老年性头痛等病症,也对于刚生产后的妈妈有一定作用。
4.调理月经
可缓解血瘀而致的月经不调、闭经、痛经等。
虽然三七是味好药,但不可滥用,否则会损伤身体。三七粉有“六不喝”,你喝对了吗?
1.过敏者不喝
再好的药,一旦你对其过敏,它对你来说就是“毒”,所以一旦你首次喝三七粉有什么不正常的反应,一定要立刻停止。
2.孕妇不喝
妇女怀孕期间不能食用三七粉。因为三七有强大的活血、降血压功能,不利于孕妇及胎儿的健康。但如果是产后失血较多,用三七来补血那可就是极品了,因为三七有止血化瘀的效果,同时可用来提高产妇的体质。但请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,不可自行使用。
3.月经期不喝
本来月经期间就会有大量的经血流出,如果这时候再去服用三七,那么可能会有出血过多的情况发生,但是如果医院诊断你为瘀血型的月经不调,那么可以用它来调理身体的。
4.儿童不喝
还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,骨骼还未完全闭合,吃了三七虽会促进生长发育,但也会造成孩子的骨骼线过早的闭合,骨骼线闭合,也就意味着孩子不能再继续长个子,这无异于拔苗助长。所以儿童不要过早接触三七。
5.感冒期间不喝
感冒的人不宜服用三七,三七粉性温,若是患风热感冒者吃三七粉则会导致热感加重,因此不宜服用,若是风寒感冒者则可以服用。
6.切记不要病了再喝
长期服用三七粉,可软化血管、促进血液健康、有效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,随着年龄的增长,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在下降,因此不要等到有病的时候再吃三七粉。另外需要记住,三七粉不能代替任何治病药物来服用。在使用之前还需咨询医生。
此外。三七不宜与蚕豆、鱼类以及冷酸食物一起食用。
三七粉早上吃好还是晚上吃好?
早上服用可增强免疫力、抗衰老等功能。
晚上服用:有助睡眠。
空腹服用有利于吸收。
切记:胃不好的请在饭后服用。
避免三七粉的副作用首先就是服用的量,特别是除服用者,要尽可能的少服,三七粉的服用方法最好是‘少量多次’,就是说每次服用的量尽量少一点,分多次服用,有研究表明,三七粉服用的量少的效果比服用大量的效果还要好,不要误认为服用越多越好。用为一般保健,正常体质每天3-5克,分2-3次服用较为合适。
服用三七后,变化惊人!
症状:慢性疲劳综合症、便秘
时间:服用三七1-3天
改善:精力充沛、腰腿有力排便顺畅、肠胃舒适
症状:失眠、神经衰弱
时间:服用三七5-15天
改善:入睡容易、睡梦香甜、白天大脑清醒反应敏捷
症状:风湿、类风湿、腰腿疼痛
时间:服用三七20天
改善:麻木及疼痛感消失、气血流畅、肢体活动自如
症状:眼干、眼涩、视力模糊
时间:服用三七3-7天
改善:快速穿越视网膜障碍、改善眼底功能
症状: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
时间:服用三七1-3个月
改善:血压稳定、血脂降低、血糖稳定在正常值
症状:脂肪肝、酒精肝
时间:服用三七1-3个月
改善:肝脏脂肪降低、防治肝脏纤维化
症状:脑血栓、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
时间:服用三七1-3个月
改善:手脚有力、语言清晰、逐渐恢复正常
症状:色斑、皱纹
时间:服用三七1-2个月
改善:感觉神清气爽、肤色光泽、色斑淡化、皱纹减少
症状:健忘
时间:服用三七2-3个月
改善:记忆提高不健忘、逆转脑萎缩、康复老年痴呆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919941.com/zy/446.html 本文已被百度收录
版权声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为“静月山人博客”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