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/*
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
  • 首页 > 健康人生 > 经方医案 > 正文
  • 作者:静月山人
  • 2021年8月23日 10:04 星期一
  • 浏览:4973 次
  • 字号:  
  • 评论:0 条
  • 字数:22596 个
  • 显示:1200px 1360px 1600px
  • 关灯  编辑

  • 医案1

    王某某,女,58岁。

    病史:因胸前区闷痛反复发作5年余,加重1周,经检査诊断为冠心病、心绞痛、髙血压病2级。曾服参苓白术散治疗,服药后腹泻,服右归丸则感胃脘不适。

    医案:纳差,气短,胸闷,耳鸣,喉中痰多,疲乏无力,二便调,舌淡红苔浊,脉沉弱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脾胃虚弱,痰湿阻滞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

    方药:加味温胆汤加减

    处方:竹茹、法半夏、胆星各10g,枳壳、橘红各6g,云苓、白术、丹参各15g,党参30g,苡仁20g,甘草5g。

    服上方7剂后,胸闷胸痛已不明显,纳食增加,精神好转,痰少。继续以上方调治月余,明显好转。

    【按语】胸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,病机为本虚标实,心阴阳不足,痰瘀阻滞。张仲景认为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,下焦阴寒邪气上乘阳位所致,即'阳微阴弦',故多以辛温通阳之剂治之。而近代研究冠心病多从'瘀'字着手,强调活血化瘀。唐老师认为胸痹确为本虚标实,本虚有心阳(气)虚、心阴(血)虚,标实主要为痰瘀。本患者以痰浊为多,唐老师在仲景辛温通阳的基础上,加甘温健脾法,既益气,又温通化浊,以温胆汤加味为主方治疗,加党参或白术,健脾和胃,以绝痰源,甘温与辛温并用。

    医案2

    刘某,男,68岁,初诊时间。

    病史:胸闷痛,反复发作,已四年余,发作时多服用冠心苏合丸,疼痛得以缓解。心电图检查示:冠状动脉供血不足。

    医案:胸闷且痛,心悸盗汗,虚烦不得寐,口干咽燥,头晕耳鸣,腰酸膝软,舌光剥干裂,舌红,脉细数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心肾阴虚,心神失养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 心绞痛

    治法:滋阴益肾,养心安神

    方药:左归饮合生脉散加减

    处方:大生地15g、北沙参10g、山萸肉10g、枸杞子12g、麦冬30g、山药12g、茯苓12g、炙甘草4.5g、赤芍10g、白芍10g、五味子3g、酸枣仁10g、丹皮10g、丹参10g、蒲黄10g。

    效果:服药7剂后胸痛心悸未作,夜能入寐,舌体较前湿润,惟劳累和情绪不佳时仍有胸闷。

    【按语】本例胸痹由于久服芳香温通之剂,辛散太过,耗气伤阴,心阴亏虚,心神失养,然心本乎肾,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,心肾关系至为密切,故采用心肾同治之法。

    医案3

    吴某某,女,34岁。

    病史:患者缘畏寒高热头痛、遍体酸楚,鼻塞流涕第二天而入院,经用解表药治疗后,诸症悉除,惟感胸闷气短,心慌,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低钝,心律不齐,心率70次/每分钟,心尖区可闻及Ⅲ°收缩期杂音,心电图提示:频发室性早搏。

    医案:发热之后,胸闷气短,心悸不宁,倦怠乏力,苔薄黄,舌质淡红,舌体胖有齿印,脉细有间歇,表证虽解,而热毒未清,伤阴耗气,心阴亏虚,心气不足,心神失宁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、心悸 热毒内侵、气阴亏虚

    西医诊断:病毒性心肌炎

    治法:清热解毒、滋养心阴、补益心气

    方药:生脉散合甘脉大枣汤加味。

    处方:太子参15g、麦冬18g、五味子3g、炙甘草6g、板蓝根30g、大青叶15g、佛手片10g、八月札10g、苦参片15g、丹参12g、淮小麦30g、大枣5枚。

    效果:连续服药1月余,胸闷气短已平,心悸亦除,精神振作,心电图复查:早搏消失。

    【按语】本例胸痹由于热毒稽留,伤阴耗气,致使心气心阴俱虚,心神不宁,方用生脉散益气养阴,甘麦大枣汤滋燥缓急养心宁神;板蓝根、大青叶用以清热解毒;苦参清热燥湿,乃扶正祛邪兼顾的治法。

    医案4

    王某某,女,49岁。

    病史:患者因过度劳累,四小时来左侧胸部绞痛阵作,夜间胸闷气短,心悸不安,心率每分钟40次,心电图提示:病态窦房结综合征,曾服阿托品等治疗,效果不显着。

    医案:胸闷如压,心悸不宁,气短,劳则尤甚,头晕,寐短,乱梦纷纭,苔薄,舌淡胖,脉沉迟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心悸  肾阳虚衰、心阳不振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 心绞痛

    心律失常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

    治法:温肾益气、强心安神

    处方:熟附子12g、党参15g、仙灵脾15g、丹参12g、黄芪12g、当归10g、炒枣仁12g、淮小麦30g、炙甘草6g、远志3g、鹿角粉3g(吞)。

    效果:服药一月,胸闷气短,心悸头晕均除,夜寐亦安,心率恢复,达60次/分钟。

    【按语】肾阳为诸阳之本,肾阳衰则心阳亦为之不振,故见胸闷且痛,气短心悸诸症,附子既温补肾阳,又温补心阳;仙灵脾、鹿角粉温肾助阳,且温而不燥;因心脏的阴阳协调需要心气与心血的旺盛和充盈,故用黄芪补气,当归、丹参养血,气血流畅,通则不痛;丹参、枣仁、淮小麦、远志养心安神。阴阳调和,则脉气自通,心率恢复正常。

    医案5

    黄某某,男,84岁。

    病史:昨日夜餐后,左胸疼痛发作,遂来急诊,做心电图提示:急性前间壁梗死,收入病房,患者家属拒绝冠脉介入治疗及溶栓治疗。今日复查心电图示:前间壁梗死向前壁发展,血压100/60mmHg。

    医案:胸闷痛彻背,短气不足以息,汗出,四肢欠温,苔薄,脉沉细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心阳虚衰

    西医诊断: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

    治法:养心固脱法,参以活血

    方药:生脉饮加味

    处方:红参6g(另煎冲)、麦冬9g、五味子3g、炙甘草6g、黄精30g、山茱萸肉15g、煅龙骨30g(先煎)、红花6g、桃仁9g、当归9g。

    效果:1剂药后,四肢转温,胸闷痛见减,以原方加减治疗65天,胸痛消失。

    【按语】本例为胸痹重症,短气不足以息,汗出,细致欠温,脉沉细,为心气极虚而有厥脱的迹象,治以红参峻补元气,麦冬、黄精养阴,再配以山茱萸肉、煅龙骨收涩固脱,其中山茱萸肉的用量宜大,至少在15g以上才能发挥作用。但胸痹总有闭塞不通,故治疗还须着眼于通,即使本例虚象显见而用补法时,也不可忘乎于“通”,所以方中仍用当归、桃仁、红花等活血之品。

    医案6

    李某,女,62岁。

    病史:患者胸前区疼痛已四年,每日发作1-3次,每次1-5分钟,含硝酸甘油片可缓解,心电图示: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,心率88次/分,心率规则,血压120/88mmHg。

    医案:胸闷如窒,心前区疼痛,每日发作-3次,发则泛泛欲恶,不思饮食,苔薄腻,脉细滑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胸阳痹阻,胃失和降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 心绞痛

    治法:宣痹通阳、豁痰开结、和胃降逆

    方药:瓜蒌薤白半夏汤和橘枳姜汤加味

    处方:瓜蒌12g、薤白4.5g、制半夏10g、生姜3g、丹参15g、白檀香3g、枳实10g、陈皮 6g、砂仁3g(研吞)。

    效果:诸症悉除,精神振作,心电图示: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明显改善。

    【按语】本例胸痹,辨证为痰瘀互结,除胸阳痹阻外,胃气亦失于和降,故恶心,纳少等症,运用心胃同治,使病情明显好转。

    医案7

    余某,男,51岁。

    病史:有高血压病史,三年前曾因心前区疼痛,在某医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,心痛频繁发作,伴有心肌短气,心电图提示;冠状动脉供血不足,陈旧性心肌梗死,左心室劳损。胸部摄片示:主动脉增宽,血压200/100mmHg,曾服中药500多剂,多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炙甘草汤加减。

    医案:胸闷短气,心痛彻背,并向左腋下和臂部放射,每日发作频繁,动则心悸汗出,头晕头痛,夜寐短少,纳食不佳,大便干结,间日一行,苔薄黄腻,舌淡红,脉弦滑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 痰热内蕴、肝阳上扰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 心绞痛,陈旧性心肌梗塞 ,高血压病

    治法:补益心气,清化痰热,平肝潜阳

    方药:十味温胆汤合大陷胸汤加减。

    处方:党参10g、茯苓12g、制半夏12g、枳实10g、陈皮6g、全瓜蒌12g、黄连2g、炒枣仁10g、远志3g、石菖蒲9g、生龙骨15g(先煎)、珍珠母30g(先煎)。

    效果:药后心痛次数减少至每日1-2次,继续原方加减30剂,诸症悉减。

    【按语】本例胸痹辨证非阴寒凝滞,亦非痰浊盘踞,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治疗少效,而是心气不足,痰浊日久化热,痰热内蕴,方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,宽胸散结;十味温胆汤益气宁心化痰,因胃纳不佳,故去熟地等滋腻之品,石菖蒲既能化痰湿,又能健胃宁神;生龙骨、珍珠母既平肝潜阳,又安心神。

    医案8

    陶某某,女,62岁。

    病史:慢性咳嗽,反复发作,已十余年,近一个月来,经常胸闷胸痛、咳嗽、喘息不得卧。心电图提示:冠状动脉供血不足。胸部透视见:两肺纹理增深,肺野透亮度增加,主动脉延伸迂曲。

    医案:咳喘十年,逢冬辄发,咳吐白色粘痰,多咳即喘,夜难平卧,近月来,胸闷且痛,痛时牵掣及左侧肩背,两下肢欠温,苔薄腻,舌淡青,脉弦滑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痰浊内蕴,心阳痹阻;咳喘 肺失宣降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;慢心支气管炎;肺气肿。

    治法:通阳散结,祛痰下气,佐以活血之品。

    处方:川桂枝6g、瓜蒌皮10g、薤白10g、桃仁10g、杏仁10g、厚朴6g、枳实10g、紫丹参15g、赤芍10g、白芍10g、制半夏10g、炙甘草6g、陈皮6g。

    效果:服药18剂后,胸痛已除,咳喘胸闷亦减,夜能平卧。

    【按语】本例胸痹伴见咳喘,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、枳实薤白桂枝汤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复方图治。白酒虽能通阳,但酒性上升,有助于气逆,故改用桂枝通阳降逆;厚朴、半夏、枳实、陈皮、杏仁行气降逆,化痰散结,桃仁、杏仁、赤芍、丹参活血化瘀。

    医案9

    吕某某,男,68岁。

    病史:胸膺闷痛,反复发作,已四年余,发作时多服用冠心苏合丸,疼痛得以缓解。心电图检查示:冠状动脉供血不足。

    医案:胸闷且痛,心悸盗汗,虚烦不得寐,口干咽燥,头晕耳鸣,腰酸膝软,舌光剥干裂,以手扪之,舌面毫无津液,舌红,脉细数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心肾阴虚,心神失养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,心绞痛。

    治法:滋阴益肾,养心安神

    方药:左归饮合生脉散加减。

    处方:大生地15g、北沙参10g、山萸肉10g、枸杞子12g、麦冬30g、淮山药12g、云茯苓12g、炙甘草4.5g、赤芍10g、白芍10g、五味子3g、酸枣仁10g、丹皮10g、丹参10g、生蒲黄10g。

    效果:服药7剂后胸痛心悸未作,夜能入寐,舌体较前湿润,惟劳累和情绪不佳时仍有胸闷。

    【按语】本例胸痹由于久服芳香温通之剂,辛散太过,耗气伤阴,心阴亏虚,心神失养,然心本乎肾,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,心肾关系至为密切,故采用心肾同治之法。

    医案10

    杨某某,男,56岁。

    病史:胸闷胸痛,伴有心悸气短三四个月,加剧一周。患者胸闷或胸痛,伴心悸气短三四个月,因心律失常频频早搏住院,诊断为“冠心病”,出院后门诊随访。今日心动图示:左室内径明显增大,左房增大,脉结代,舌薄腻,舌偏淡,此乃营气虚弱,心络瘀滞,症为胸痹,当予补气温阳,调营逐痹。

    瓜蒌15g、枳壳10g、半夏10g、淡干姜5g、党参20g、桂枝5g、炙甘草5g、丹参15g、五味子5g、桔红10g、郁金10g、当归15g。

    二诊药后胸闷胸痛好转,睡眠多梦,脉弦细,代意消失,苔薄腻,再宗上法。

    党参10g、干姜5g、茯苓15g、制首乌15g、远志5g、牡蛎20g、麦冬15g、丹参15g、炙甘草5g、生山楂15g。

    【按语】《金匮要略》“胸痹心中痞气,气结在胸,胸满胁下逆抢心,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,人参汤亦主之”。胸痹病,气结在胸,胸满连胁下,气逆撞心者实也,应破气降逆,若心下痞气闷而不通者,虚也,应补气温阳。今胸闷而时或隐痛,短气疲惫,显属宗气虚弱,心脾两虚,鼓动乏力,血涩不能周流,故仿人参汤及炙甘草汤加减出入,即古人所谓痛有补法,亦塞因塞用之义耳。

    医案:11

    秦某某,男,32岁。

    病史:初觉口干口苦,渐感胸闷如有重物压迫,卧则背脊酸楚板滞,心悸不寐,眩晕耳鸣,汗多。

    诊查:脉迟弦结代,舌红中有裂纹。X线胸透:主动脉弓突出。

    心电图提示:窦性心动过缓,频发室性早搏,心率50次/分,早搏16次/分。

    辨证:心阴心阳两亏,肝气肝阳并亢,气失宣通,血行凝滞。

    处方:党参15g、旋覆花9g、代赭石30g、麦冬9g、五味子6g、淮小麦30g、熟附子9g、玉竹12g、红枣6枚。

    复诊:服上方药14帖,上述症状明显好转,心悸胸闷消失,已恢复工作,但劳累后仍感头晕耳鸣。原方加丹参15g、白芍10g、料豆衣12g。继续调治。随访2年,未再复发。

    【按语】心悸胸痹,多为本虚标实之证,虚者大都见心阴心阳两亏,肝阴与肾水俱虚;实者多痰浊互阻,气滞血瘀,而气滞更为病机之关键。盖气为血帅,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凝。凡胸膈之病,每与胃气之通降失常相关,如得矢气、噫气,则胸膈顿舒,脉之结代亦瘥。故仲景在《金匮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》篇立瓜蒌薤白半夏汤、枳实薤白桂枝汤、橘皮枳实生姜汤等以和胃降浊,通降气机。

    患者平素性急躁,由于肝气之横逆,导致胃气失于通降,方取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以养心液、宁心神、缓肝急,佐附子温阳通脉,旋覆代赭降气镇逆。所以不用瓜蒌、薤白、半夏、桂枝、干姜等味者,以其痰浊之证不显,虚多实少,此乃师仲景之法而变其方也。

    医案12

    李某,男性,52岁。

    病史:心悸胸闷时痛病史10余年。曾经运动试验阳性诊断为冠心病。近日胸闷心悸加重,腰酸膝软,小便频数,动则气短,脱发明显。诊得舌质淡红苔薄白,脉细时有结脉。心率80次/分,可闻及早搏。胸片:左心缘稍饱满。心电图:心肌缺血,室性早博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心肾两虚,气虚血瘀,心脉痹阻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

    治法:补益心肾,益气和血,温通心脉。

    处方:仙灵脾10g、制首乌30g、益智仁10g、灵芝10g、生黄芪15g、太子参30g、紫丹参30g、檀香6g、广郁金10g、川桂枝6g、炙甘草10克。

    上方服16贴后,胸闷心悸明显改善,小便频数好转。遂去益智仁,续服13贴,复查心电图已正常。胸闷心悸消失,腰酸基本缓解。

    【按语】:冠心病以41~60岁为多发,这与肾气衰退是有密切联系的。从临床症状看,多有腰酸膝软,乏力头晕,发白早脱,尺脉细弱等肾虚症。从治疗效果看,采用补肾药物确实提高疗效。治疗本病,常用仙灵脾,厚杜仲,桑寄生,制首乌,灵芝,黄芪,太子参,补肾养心为先,丹参,川芎,檀香等活血化瘀之品辅之。肾虚得补,心气既充,瘀血得畅,疾病则愈。

    医案13

    黄某某,男,44岁。

    病史:心前区疼痛间歇发作9小时,无明显诱因引发,伴胸闷烦躁,口干,汗出,恶寒。

    诊查: 舌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心率59次/分,律齐。心电图示:前间壁急性心梗。

    中医诊断:真心痛 心脉痹阻,心气暴脱

    西医诊断:急性心肌梗死。

    治法:益气固脱

    处方:红参20g,浓煎分服。并以丹参注射液、激化液静滴。

    治疗1周后,心前区疼痛消失,汗出恶寒亦除,脉仍沉细,舌质红有所好转。心电图示:心梗较前好转。续以固本化瘀、益气养阴法。处方:制何首乌30g、桑寄生、黄芪、黄精、玉竹各15g,丹参20g、砂仁(后下)6g,灵芝、仙灵脾、郁金、乳香、延胡索、佛手、川芎、红参(另煎兑服)各10g。上方加减服32剂后,心电图示:①窦性心率,②低电压。心率76次/分,病症基本治愈出院。

    【按语】:对冠心病的治法, 唐老师主张以匡护元气为主,补虚固本为治疗大法。中医认为:“阳本乎阴,心本乎肾”。肾之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,同样为心阴心阳之化源,临证心阴心阳亏损明显者大多与肾亏有关。这种心肾关系,对冠心病的治疗具有特别重要意义。故临证中,唐老师常兼选补肾之品。对冠心病出现因虚致实者,虽虚不避攻邪,根据辨证,理气、活血等辅之。用药关键,着眼于整体。

    医案14

    李某某,52岁,男。

    病史:发作性胸闷胸痛2年,加重3天。往有冠心病、乙型肝炎病史。

    医案:近日胸闷殊甚,神疲乏力,纳谷欠香,舌质紫暗,苔薄腻,脉细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痰瘀互阻,心气失展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

    治法:调畅心脉,豁痰化癀

    方药: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

    太子参、合欢皮各15g,全瓜萎20g,三七末2g(冲服)薤白、法半夏、川芎各10g,生山楂12g,甘草6g。

    效果:加减共服15剂,胸廣宽舒,纳谷知香,体力渐复。

    【按语】在治疗心脏疾患时,唐老师指出:须注重心肝同治,特别是气机郁结、气阴两耗的冠心病、心肌炎、心律失常等病症,心肝同治尤多,用药首选太子參、合欢皮,随症施方,每每应手取效。用此二味意在益气和阴、舒畅心脉,令心气旷达,木气疏和,则胸痹心痛即可蠲除。

    医案15

    张某某,男,50岁。

    病史:冠心病史5年余。反复发作胸闷胸痛,曾经中、西医治疗,效果均不显。心电图示:冠状动脉供血不足,陈旧性心机梗死,左心室劳损。胸片示:主动脉增宽。

    医案:胸闷气短,伴有心慌,汗出,背寒肢冷,面色不华,夜卧不安,舌质淡,苔薄白,脉沉细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胸阳不宣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

    治法:补气益阳,温经通络

    处方:当归、党参、丹参各15g,川芎、五味子、附子、枳壳、枳实各10g,黄芪30g,麦门冬15g,肉桂6g。

    效果: 5剂后,胸闷略减,然活动后仍觉心慌,纳少。知其久病体亏,胃气亦见衰弱。守方再增补气之力,党参易为红参10g,又加炒白术10g,以健脾益胃服药5剂,心慌已止,胃气苏,纳增,再进10剂以善其后。半月后随访,病情控制,复査心电图较前明显好转。

    【按语】本病为阳虚型。当益气温阳,开痹通络。基本方加大黄芪用量,党参易为红参,阳虚证象明显者,则加肉桂、附子。若阳虚甚重,或寒邪复袭,则致气机痹阻,可于基本方中加失笑散、四逆汤化裁,以温通开窍,固脱救逆。

    医案16

    丁某某,男,53岁。

    病史:5年前患有心梗,此后反复发作胸闷胸痛,冠脉造影示三支病变,不适合支架及冠脉搭桥术。每因劳累及阴雨时节宿证易作。心电图示:前侧壁心肌梗死。

    医案:胸闷,痞满胀痛,活动即气短喘促,纳呆少寐,舌质淡红,苔白腻,脉弦滑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痰浊壅塞、心脉失畅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 陈旧性心梗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功能III级(NYHA)

    治法:健脾化痰,活血通络之剂为治。

    处方:当归、党参、丹参各15g,川芎、五味子、全瓜蒌各10g,薤白、姜半夏各9g,麦门冬12g,黄芪20g,檀香6g。

    效果:5剂后,心胸舒适,余症稍减,是为痰浊之邪未能全化,脾气亦未尽复,遂宗上方再加葶苈子10g、白术10g,以增祛饮健脾之力。再进7剂,诉胸间己适,无其他自觉症状。

    【按语】本案为痰浊阻滞型。心脾亏虚、痰浊阻络则见胸中痞塞闷痛,心悸气少,虚里脉动应衣或动乱不定,喘咳频作,痰呈粉红泡沫状,呼吸急促,不得平卧,舌淡苔厚腻,脉滑。治宜宣痹通阳,活血化痰。药用归川芎参麦味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加减。

    医案:17

    赵某,女,68岁,退休工人。

    病史:既往冠心病3年,活动后胸闷痛、心慌加重6天。

    病案:胸痛,伴有胸闷,呼吸不畅,心慌不宁,活动后明显,喜叹息,夜寐易醒,口干。舌质暗红有裂纹,苔薄黄,脉弦滑。査心电图II、 III、AVF ST段下移,T波低平。房性早搏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气阴两伤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心律失常 房早

    治法:益气养阴,行气活血,清心安神。

    方药:生脉饮合丹参饮。

    太子参15g,大麦门冬1g,玉竹10g,丹参15g,白

    植香3g,龙牡各20g (先煎〉,黄连3g,熟枣仁12g,甘松

    10g,莲子心3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    效果:上方略有增损连服21剂,诸症悉除,复査心电图ST段明显改善,房早未见。随访至今,未再发作。

    【按语】患者正气亏损,气虚运血无力,心营涩滞,阴伤灞润失司,火炎扰心。法当益气滋阴治其本,活血、清心顾其标。方选生脉饮合丹参饮加减,组方看似平淡,但因能与病机丝丝入扣,竟收全功。

    医案18

    某患者,男,47岁。

    病史:胸闷、胸痛、憋气2个月。2个月前突然胸闷胸痛、憋气,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住院治疗半月略有缓解。

    医案:夜间胸闷气短,饮食差,胃胀,急躁易怒,睡眠差,小腹胀痛,便溏日2〜3行,小便不畅。舌质暗红,舌苔白滑,脉象沉涩尺弱。

    心电图检査结果:偶发房早、室早。

    中医诊断 胸痹 气血不足、痰瘀痹阻

    西医诊断 冠心病;

    治法:健脾益气,通阳和血,解郁畅中。

    处方:红参6g,炒白术12g,茯苓15g,桂枝6g,赤芍药10g,丹参12g,郁金10g,砂仁6g,生地黄10g,炒积实15g,陈皮10g:,炙甘草6g。每日1剂,水煎报。

    效果:服药21剂后,患者胸痛、憋气、小腹痛均减轻,但时有食后脘腹胀满:,口苦,睡眠可,大便正常,小便短黄。舌暗红,舌苔薄白润腻,脉左沉涩右细弦。后加减药物以疏肝和胃,宽胸涤痰法治疗,症状控制良好,未诉不适。

    【按语】唐老师认为心脾两虚导致的胸痹,症状多见胸腹隐痛或剌痛,心悸气短,乏力倦怠,食少纳呆,失眠多梦,面色苍白无华,大便溏泻,舌质淡,脉沉细无力。此为脾虚不能生血,心失所养之象。治以益气健脾、补血养心。药用:黄芪、太子参、白术、茯苓、木香、当归、酸枣仁、丹参、谷麦芽、炙甘草等,疗效显著。

    医案:19

    某患者,女,62岁。

    病史:左胸阵发疼痛1年余。于去年春节前突然发病,在本院诊为冠心病心绞痛,自服复方丹参片、消心痛、中药汤剂治疗,未见显效。   

    医案:心前区隐痛、胸闷,劳累后加重,每日发作3〜4次,每次约2分钟,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,兼见心悸、气短、倦怠乏力、多梦、脘痞腹胀、纳呆食少、大便溏、面色萎黄。舌胖淡有齿痕,舌苔薄白,脉沉细弦,重取无力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中气不足,心脉痹阻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。

    治法:健运中气,行气活血

    方药:参苓白术丸合丹参饮加减

    党参10g,炒白术10g,茯苓1g,陈皮9g,砂仁6g,广木香3g,枳实10g,桂枝6g,白芍药10g,丹参12g,炙甘草6g,炒枣仁12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    效果:服药7剂后胸痛减少,饮食增加,便溏消失;服药至21剂后,胸痛消失,劳作后胸痛未发。

    【按语】中气不足所致胸痹临床以胸腹隐痛或闷痛,心悸易惊,纳食呆滞,胃脘胀满,神疲乏力,面色萎黄,舌质淡、苔白,脉沉细缓无力为辨证特点。此乃因中气虚损,清气下陷所致。治应益气补中,健脾和胃。药用:黄芪、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半夏、山药、木香、砂仁、丹参、谷麦芽。服药后胸痛消失,可以原方改配丸药调理善后。

    医案:20

    某患者,男,56岁。

    病史:胸闷痛5年,加重1个月。年开始胸闷痛,外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,服消心痛、心痛定效果尚可。

    医案:胸部闷痛,阴雨、闷热天气尤甚,每日发作3〜4次,休息后不能减轻,服确酸甘油可缓解,脘痞胀满,口黏腻感,不渴,头昏沉,肢体沉重,四肢倦怠。舌质暗淡,舌体胖,有齿痕,舌苔白厚腻,脉象濡细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 湿浊痹阻,胸阳不展

    西医诊断 冠心病

    治法:醒脾化湿。

    方药:桃仁10g,杏仁10g,苡仁30g,白蔻仁6g,藿香梗10g,荷叶梗10g,川朴10g,石菖蒲12g,半夏10g,茯苓15g,枳壳10g,六一散15g,炒苍术10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,^ ,

    脤药10剂后,周身舒畅,胸闷痛、四肢倦怠好转,脘痞胀满、头昏头沉、肢体沉困减轻。舌质淡暗,舌苔薄腻,脉濡细。既见效机,守方不变,随症加减再服20剂后,胸痛消失,诸症皆无。

    【按语】本例为湿阻气机所致胸痹,症见胸腹闷痛,脘痞腹胀,食欲不搌,头重如裹,或有浮肿、神疲,口干不欲饮,舌苔厚腻或滑,脉濡缓或沉滑。为湿邪困阻中焦,气机不利所致,治以芳香化浊,和胃降逆。药用:桃杏仁、薏苡仁、枳实、谷麦芽等。

    医案21

    某患者,女,48岁。

    病史及医案:胸闷、汗出2个月。胸闷,憋气,心悸,汗出,口干,夜间尤甚,自觉眼干,口干,饮食可,睡眠差,夜尿頻,大便正常。舌质暗,边有齿痕,舌苔白干,脉沉细。

    中医诊断 胸痹 痰热痹阻,胸阳不展

    西医诊断 心脏神经症。

    治法:宽胸涤痰清热。

    方药: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

    瓜萎20g,半夏10g,薤白10g,黄连6g,桃仁10g,杏仁10g,桔梗10g,旋覆花10g,枇杷叶12g,郁金10g,白芍药12g,八月札10g,炒神曲10g,炒山楂10g,炒麦芽10g,炒枳实15g,甘草6g,每日1剂,水煎服,

    效果:患者服上方20余剂,服药后病情好转,胸闷、汗出减少,睡眠好转,可入睡,再服十余剂后,诸症皆消。

    【按语】此案为痰热壅阻所致胸痹,症见心胸窒闷而痛,胀满纳呆,呕恶泛浊,口黏口苦,面色峰晴,精神萎顿,大便黏滞不爽,舌苔黄氣,脉弦滑。证属湿痰蕴积化热,浊气上泛.治以清化热痰,和胃降逆。药用:清半夏、茯苓、竹茹、旋覆花、厚朴、枳实、杏仁、苡仁、黄连、菖蒲、郁金。

    医案:22

    王某,女,70岁。

    病史:胸憋闷痛3年,加重半年。3年前因胸憋闷痛阵作,在某医院诊为冠心病、不稳定型心绞痛,行冠脉支架植入术,半年来病情逐渐加重,复查冠脉造影示大血管畅通,考虑微血管病变而来诊。

    医案:胸慜闷痛,每日发作2次,每次数分钟,多因劳累后发作。心烦失眠,易惊善恐,头晕气短,脘痞呕恶,纳呆食少,大便溏薄,肢体沉重,口苦,形体肥胖,舌胖淡暗、苔黄腻,脉细弦而滑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心 痰浊壅阻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

    治法:健脾涤痰。

    方药: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温胆汤

    半夏10g,陈皮9g,茯苓15g,菖蒲10g,郁金10g,瓜萎12g,枳实6g,黄连3g,竹茹12g,旋覆花12g,甘草6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    效果:用药15剂,胸痹减轻,心安神宁,痞满消失,纳谷有加,大便成形,黄腻苔渐退。此后胸痛未发,若行走过急,偶有胸憋闷,休息则止。

    【按语】痰浊壅塞所致的胸痹,约占脾胃失调所致胸痹患者的三分之一,运用健脾涤痰法有效。由于人们饮食习惯与生活条件的变化,痰浊夹热者较多,本例心烦,口苦,舌苔黄腻,是兼夹蘊热之象。治以健脾涤痰法有效。

    医案:23

    李某,女,50岁。

    病史:觉左胸不适2年。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。5天前因过劳、情志不畅,突感左胸剌痛难忍,头晕气短,恶心欲吐,力不能支而摔倒在地,经急救缓解,冠脉造影大血管轻度狭窄。此后,胸痛日发4〜5次,持续时间可长达2小时,虽服多种西药未能控制而来诊。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年。

    医案:心痛阵作,胸闷气短,口干纳呆,心烦易怒,大便干。舌尖红,舌体胖大有齿痕,中间有裂纹,舌苔薄白,脉细数。

    此乃心脾两虚,气阴不足,兼有虚热。

    治宜补脾益心,通痹止痛。药用:

    太子参12g,生黄芪15g,桂枝156,丹多15g,黄精、天门冬、麦门冬、小麦各10g,柏子仁12g,生牡蛎30g,菖蒲、郁金、生何首乌各10g,谷麦芽各15g,枳实10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    服2剂后发作即明显减轻。又服3剂,症状基本消失,査心电图已明显改善。

    【按语】唐老师用补脾益心法治疗胸痹。。以心胸刺痛,心悸气短,纳呆便结或便溏,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。治以补脾益心。补脾多用太子参、黄芪、炒白术,养心多用黄精、天门冬、麦门冬、小麦、柏子仁;安神则用生牡蛎,莲子心。随症加减。若胸痛阵作,胸闷气短加莴蒲、郁金意在开郁通痹;若心烦易怒,口干便结加谷麦芽、枳实、生首乌意在理气消导,润降通便;而丹参合桂枝取其久病和络之意。

    医案:24

    丁某,女,61岁,退休工人。

    病史及医案:既往有高血压、冠心病病史,近年来房颤频繁发作,多发于早晚,每日发作1〜3次,平时亦觉心悸不宁,常苦胸闷隐痛,头昏目眩,头疼牙痛;颈强不和,两目干涩,易汗,下肢不温,舌质淡紫,苔薄,脉细弦滑,三五不调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,心肾两虚。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,心律失常,房颤。

    治法:温补心肾、养心安神。

    方药:桂甘龙牡汤、生脉散化裁:

    制附片5g,仙灵脾10g,川黄连3g,炙桂枝6g,炙甘草5g,生龙牡各20g (先煎),党参15g,生地黄l0g,麦门冬 10g,丹参15g,川芎10g,红花10g,葛根15g,石菖蒲l0g。水煎服,每天1剂。

    二诊:药进7剂,心悸得止,胸闷痛稍减,呼吸欠畅,怕冷减轻,食纳欠佳,余症如前。上方去葛根,加砂仁3g (后下)、甘松10g行气醒脾。

    三诊:服上方2个月,房颤控制, 胸闷痛及心慌能平,下肢冷感消失,头昏眩晕减而未已,胃冷腹热。

    【按语】本例既有阴虚阳亢火炎之象,又有下焦阳虚阴盛之征,概括其基本病机为心肾亏虚,阴阳失调。治以补益心肾,调和阴阳。除用桂甘龙牡汤温通心阳外,更以仙灵脾配地黄,仿二仙汤意,补益肾之元阴元阳;黄连清泄郁热;丹参、川芎、 红花、石菖蒲怯瘀化痰,通行血脉;党参、麦冬、生地补益 心之气阴。诸药合用,而令寒热平调,阴阳相济。结合兼证,略施加减,得收佳效。

    医案:25

    李某,女,50岁。

    病史:近2年渐觉左胸不适,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,5天前因过劳、悄志不杨,突感左胸刺痛难忍,头晕气短,恶心欲吐,力不能支而摔倒在地,经急救缓解。此后,胸痛日发4〜5次,持续时间可长达2小时,虽服多种西药未能控制而来诊。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改变。

    医案:心痛阵作,胸闷气短,口干纳呆,心烦易怒,大便干结,舌尖红,舌体胖大有齿痕,中间有裂纹,舌杳薄白,脉细数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心痛,心脾两虚,气阴不足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、不稳定型心绞痛。

    治法:补脾益心,通痹止痛。

    处方:

    太子参12g,生黄芪15g,桂枝15g,丹参15g,黄精、天门冬、麦门冬、小麦各10g,柏子仁12g,生牡蛎30g(先煎),菖蒲、郁金、生何首乌各10g,谷麦芽各15g,枳实10g.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    服2剂后发作即明显减轻。又服3剂,症状基本消失,査心电图已明显改善。

    【按语】用补益心法治疗胸痹。脾胃虚弱,化源不足,无以养心,心脾两虚,或脾虚不运,宗气不生,运血无力,脉道瘀阻均可发为心痹。临证所见,先有脾虚,继发心痹者即属此类,以心胸刺痛,心悸气短,纳呆便结或便溏,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。治以补脾益心。补脾多用太子参、黄芪、炒白术,养心多用黄精、天门冬、麦门冬、小麦、柏子仁,安神则用生牡蛎,莲子心。若胸痛阵作,胸闷气短加菖蒲、郁金;若心烦易怒加谷麦芽、枳实意在理气消导,而丹参合桂枝取其久病和络之意。

    医案:26

    杨某,男,35岁。

    病史:素来体健,性情急躁,嗜食肥甘,吸烟饮洒,有时饮酒达斤许。因左胸闷痛,稍劳则甚而多次査心电图,均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,拒行冠脉造影及冠脉CTA检查。发病1年,经多方调治,疗效甚微而来求诊。

    医案:患者形体丰腴,枏神萎靡,面色晦暗,下颌郁痤疮,闻之语声重浊,自感胸闷气短,左胸疼痫,纳呆泛恶,口黏、口苦不欲饮,便干溲赤,肢体酸重,心情烦,夜寐梦多;舌质暗红.苔贫厚而腻,脉沉细涩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,胆胃失和,痰热蕴结。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,心绞痛。

    治法:治以清胆涤痰,和胃降逆。

    处方:

    竹茹、茵陈、清半夏各12g,茯苓15g,菖蒲12g,郁金、杏仁各10g,苡仁20g,忍冬藤15g,赤芍药10g,旋覆花9g,枳实10g,甘草3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    随症略有加减,经治3个月,诸症日渐减轻,直至消失。复査心电图正常。

    【按语】以上为化浊法治疗胸痹的案例。临床以胸中闷痛,头晕昏膽,痞满,口干不欲饮或口苦口黏,喜饮,舌苔滑而脉滑或缓为辨证要点,治以升清化浊,和胃降逆,兼以开胸宜痹,临床用之,升清多用藿荷梗,化浊多用茯苓、半夏、厚朴、陈皮,枳实、谷麦芽,降逆多用杏仁、旋覆花、枇杷叶,开胸宣辨用菖蒲、郁金。

    医案:27

    某女,28岁。

    病史及医案:感冒后月余始觉左胸部刺痛阵作,劳后尤甚,气短乏力,夜寐多梦,并常于半夜子时后,因心悸窒闷而惊醒,伴见纳呆不饮,面色咣白,形体消瘦,形寒肢冷。舌淡苔薄,脉沉细无力,时见代脉,该患者发病1年以来,经西医诊为心律失常、频发室性早搏,并一直服用心律平,并对此产生依赖性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,气阴两虚,心阳不振。

    西医诊断:心律失常,频发室性早搏。

    治法:治宜温阳益气,养血安神,

    处方:炙甘草汤加减

    人参、桂枝、干姜各6g,赤芍、麦冬各10g,生地黄15g,阿胶10g(烊化)10g,黄芪15g,白术10g,柏子仁、炒枳实各12g,炙甘草10g。毎日 1剂,水煎服。

    服4剂后,胸闷心悸开始咸轻,又服8剂,症状基本消失,并开始减用“心律平”。继用上方略有加减20余剂,直至完全停用“心律平”,早搏消失。査心电图大致正常。

    【按语】用调理心阴心阳法治疗心悸,该类患者,可伴见脉结代,心悸动。此因心阴虚不能潜纳心阳,或心阳虚鼓动无力所致。临证多用仲景所设炙甘单汤加减,并视其阴阳偏颇。调整药物用量。如偏于心阳虚者加重参、桂、姜的用量,偏于心阴虚者则重用麦冬.生地、阿胶、大
    枣,疗效显著。

    医案:28

    张某某,女,56岁。

    病史及医案:胸闷胸痛半年,近日因其爱人病故,悲痛而胸痛发作,经服速效救心丸好转。刻下症状为胸痛胸闷,食少纳呆,口中乏味,心悸心烦不寐,悲伤欲哭。胸胁胀痛,善太息,头晕,恶心,舌淡红,苔白微腻,脉弦。心电图诊断,提示ST-T改变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,气滞血瘀。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,不稳定型心绞痛。

    治法:疏肝理气.通络止痛。

    处方:

    柴胡、旋复花各12g,赤芍药、白芍药、炒枳壳、郁
    金、川棟子、元胡、香附各10g,远志6g,珍珠母、生龙
    骨、生牡蛎各20g,毎日1剂,水煎服.

    7剂后,自觉胸痛大减,食纳增,睡眠转好,守方连服
    —个月后,胸痛胸闷消失。

    【按语】临床所见并非仅有怒伤肝而致心解,凡七情过均可致肝之琉泄气血功能失职而致胸痹。本例病人为七情过激而致心辨,其病机为肝胆琉泄失职,肝郁扰心,心络不和,治疗重在疏肝理气理气,使气机调达,心脉流畅通。

    医案:29

    何某,男性,56岁。

    病史:阵发性心前区愁闷疼痛1年余,加重2月。患者1年前饮酒较多后发作心前区憋闷疼痛,伴左上臂内侧放射痛,在某医院诊为“冠心病、不稳定型心绞痛”,经治疗好转出院,2月前常于凌晨发作胸痛,持续约20分钟,含服消心痛缓解,曾用中西药物治疗,病情始终未能有效控制。近2个月来,因家务烦扰,心情不佳,而发作增多,且每于凌展5时发作,程度加重。在外院住院治疗建议行冠脉支架植入术,但因患者惧怕手术而拒绝。

    病案:胸胁胀满,郁闷不舒,善太息,头昏沉,心烦热,夜眠差,门干苦,不多饮, 二便尚调,形体肥胖,平索喜烟酒,舌暗略红,苔薄白微腻,脉弦细滑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,肝胆郁滞,痰瘀痹阻。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,不稳定型心绞痛。

    治法:疏肝利胆,和解少阳,化痰祛瘀,宽胸理气。

    处方:小柴胡汤合栝楼薤白半夏加减

    柴胡15g,黄芩12g,人参10g,法半夏15g,菖蒲10g,郁金15g,瓜蒌30g,薤白10g,水蛭10g,川芎10g,丹参参15g,炙甘草10g,生姜5片,大枣3枚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    二诊:服药后胸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,程度也较前为轻,舌脉同前。上方去丹参,加鸡血藤20g,再进14剂,药后诸症消失,査心电图大致正常。

    【按语】患者形体肥胖,久坐少动,好烟酒肥甘,痰湿内蕴,痹阻经脉,血行不畅,故发胸痹心痛,复因情志抑郁,肝气郁滞,故见胸胁胀满,太息,肝旺克脾,故食纳欠佳,气滞则湿阻瘀停,因而病情渐渐加重,本病多发于凌晨少阳之时,且休作有时,加之患者口苦、头晕、胸胁胀满,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;瓜蒌薤白半夏汤,宽胸理气涤痰湿;加石首蒲、郁金、水蛭、川芎、丹参以增化痰祛瘀之力。

    医案:30

    付某,女,62岁。

    病史及医案:患者往有冠心病10余年,心绞痛4年余,失眠2年余。每年因胸痛发作多次住院治疗,1周前五明显诱因,再次出现夜间心前区疼痛,持续约8〜10分钟,服用消心痛可缓解明显。面色晄白,少气懒言,胸闷,烦躁不安,腰膝酸软.少腹发凉,四肢欠温,大便不成形,眼睑及双下肢体浮肿。舌质暗,变见散在瘀点,苔薄白。脉沉细略迟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心痛,心肾阳虚证。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、不稳定型心绞痛、心衰。

    治法:温补肾阳、补气养心。

    处方:

    熟附子6g ,仙灵脾15g,肉苁蓉10g,熟地12g,紫丹参15g,太子参12g,白术12g,茯苓20g,芍药12g,麦冬10g,五味子10g,生牡蛎20g先煎。日一剂,水煎服。忌食辛辣.肥甘,不易消化之食物。

    经2月余调服,心痛症状消失,守原方继调服半月余,诸症悉平。

    【按语】综合合分析本患者为命门火衰,不能上济于心,君火必须赖相火之温煦,方可心君泰然。若命门火衰,则失于气化而不能上济于心,致阴盛阳微,气血滞涩,辨而不通而发心痛之重症。虽在心,其本在肾,治病必求于本。治以附子、仙灵脾温补肾阳为君,熟地养血滋阴制附子之燥,生脉饮合芍药以益气养心为臣。兼予以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为咗,牡蛎养心安神,敛阴潜阳为使。

    医案:31

    思者,女,62岁。

    病史及医案分析:有冠心病史8年。心气不足,胸痛隐隐,营卫不和,动则自汗,心悸征忡,遇劳则作,胸闷短气,頻繁复发。舌体胖质紫,脉细而结代。时令值冬蔵之时,拟益心化癍,调和营卫.藉草木之精华,平气血之逆乱。

    予以益气固表、调和营卫、养血活血之膏方:

    人参90g,党参150g,炙黄芪300g,桂枝60g,赤白芍各90g,煅龙牡各300g,葛根90g,川芎90g,丹参150g,生山楂150g,菖蒲90g,决明子300g,降香24g,防风90g,苍白术各90g,茯苓90g,炙甘草45g,陈皮60g,制半夏90g,炒枳壳90g,桔梗60g,生蒲黄150g,醋灵脂90g,延胡索90g,全瓜蒌 120g,薤白90g,檀香24g,生麦芽300g,海藻90g,莪术90g,桃仁90g,红花90g,灵芝90g,胎盘60g,大枣120g,浮小麦300g,鹿角胶90g,阿胶90g,麦芽糖500g。制成膏方。每早以沸水冲饮一匙。

    【按班】患者心气不足,营卫不和,故胸痛隐隐,神疲乏力,动则自汗。膏方取颜氏益气汤补气化瘀,桂枝加龙骨牡蛎汤、玉屏风散调和营卫、益气固表、收敛止汗,方中,胎盘乃人之血气所生,故能大补气血。灵芝号称“仙草”,能益气养心,是治疗心悸、怔忡、胸痹、失眠、健忘、自汗的良药,故为膏方所常用。而山植消食导滞,活血化癍。决明子淸肝散热,泄火通便,本为膏方所不取,实则膏方非补剂之谓也,而应以平衡为着眼点,以辨证为选方药遣之依据。

    医案:31

    某患者,女,51岁。

    病史及医案:既往有肥厚性心肌病15年,反复胸闷,胸痛,甚则昏厥。诊见:面色苍白,形体肥胖,神疲乏力,心悸,胸满不舒,心痛阵作,自觉阴冷之气上冲,少寐,舌紫,苔白,脉沉细。

    中医诊断:胸痹,痰瘀交阻,心阳不振。

    西医诊断,肥厚性心肌病。

    治法;温补心阳,活血通络。

     处方: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:

    麻黄、附子、炙甘草各6g,山植、失笑散(包煎)、延胡索、赤芍药、白芍药各9g,煅龙牡各30g(先煎),细辛、桂枝、水蛭各3g,每天1剂,水煎服。

    二诊,服28剂后,胸闷、胸痛减轻,脉稍沉,病有转机,舌苔白腻,此为温阳初见功效,前方炙麻黃加至9g,加麦门冬、菖蒲各9g,又服药2个月,面色转红,头晕。心悸、胸闷胸痛诸症大减,遇劳后稍感胸闷,可持家务。

    【按语】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温经散寒之剂,原方为治疗少阴表里俱寒之证,一麻黄散寒,附子温阳,细辛温经,三药组方补散兼施。本病例为痰瘀交阻、心阳不振,属虚寒型胸痛。处方中一麻黄宣通心阳,附子温助肾阳,通阳温运并举,内外调治,使虚阳振奋,并在温阳基础之上加失笑散、延胡索、赤芍活血化瘀。诸药合用,使阳气振奋、痰瘀化解,气血运行,诸症自解。

    医案32

    罗某,73岁.

    病史:因“反复胸闷痛2年,加重3天,持续胸痛3小时”入院,入院时心率40次/分,血压80/54mmHg,心电图:Ⅱ、Ⅲ、AVF、V3R、V4R导联ST段弓背抬高0.2mv。诊为“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、心源性休克”。急行急诊PCI提示右冠闭塞,并于右冠植入支架1枚,术后患者胸痛缓解,但不能平卧,持续低血压状态,予以多巴胺、临时起搏器维持。

    医案:患者神清,精神差,乏力,懒言,多眠,, 2力,纖亩,多

    纳差,四肢欠温。无胸闷痛发作,无心悸,无气促,无咳嗽咳痰,舌淡暗、苔薄白见裂纹,舌底脉络迂曲,脉弦滑。

    中医诊断:真心痛,气阴两虚,心血瘀阻。

    西医诊断: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、心源性休克。

    治法:益气养阴化痰,活血祛瘀为。

    处方: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:

    橘红10g,法半夏10g,茯苓15g,五味子6g,麦门冬
    10g,丹参20g,赤芍药12g,党参15g,枳壳15g,竹茹
    10g,豨莶草12g,甘草6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        7剂后精神较前稍好转,仍有乏力、懶言、多眠,纳差,四肢欠温,无胸闷痛发作,无心悸,无气促,无咳嗽咳痰,舌淡暗、苔薄白见裂纹,舌底脉络迂曲,关脉滑,尺脉沉。尺脉沉主肾阳虚,关脉滑主中焦痰盛,结合舌象,当属心肾阳虚、痰瘀内阻之证,且以虚证为主。心肾阳虚,胸中阳气不运,故见四肢逆冷,乏力,嗜睡;中焦痰盛,胃气不降,故食则呕逆;心气不足,血行迟滞而为瘀血,痰瘀内阻,心脉不通,故胸闷隐痛;肾主纳气,肾阳不足,肾失摄纳,故见动则气促。治以温阳益气,健脾化痰通络。处方:

    人参15g,党参30g,熟附子10g,法半夏10g,当归15g,枳壳6g,横红6g,茯苓15g,白术15g,炙甘草6g,竹茹10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    遵嘱服上方2剂后,患者精神明显好转,无胸闷痛发作,可进食而无呕吐,可坐起而无气促,四肢转温,血压、心电稳定,并撤除多巴胺、临时起搏器。守方再服3剂后,患者精神佳,言语、纳食如常,可下床轻度活动,舌质由淡暗转为淡红,舌底络脉迂曲减轻。住院15日,病
    愈出院。

    【按语】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,通脉止痛是首要步骤。本病例已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,解决了标的问题。治本方面,邓调脾护心法治疗。心气不足,心火受挫,火不生土,脾土受损,脾不养心,反而加重心气虚。脾主升运,能升腾淸阳,从根本上起到益气养心之效。此外,脾胃健运则湿不聚、痰难成,亦为除痰打下基础。临证用药上,温胆汤能除痰利气,条达气机,方中不用枳实而用枳壳是取其宽中下气,且其力缓不致耗气伤阴。因本病是本虚标实之证,故加党参益气固本,标本同治,不但补益了心气,而且可使'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乘'。该方用党参一般不超过18g,多用反致补滞,不利于豁痰通瘀。补气用黄芪,甚者加人参10〜18g另炖服;活血通癍用失笑敏;痛甚者加三七末或云南白药;兼阴虚者可合生脉散,另以西洋参10〜18g炖服,兼高血压者加珍珠母、草决明等;兼脾虚者合四君子汤;兼高脂血症者加山楂、何首乌、麦芽;兼肾阳虚者加淫羊霍;兼血虚者加黄精、桑寄生、鸡血藤。

    医案33

    王某,女,60岁。

    病史:患者5年来心慌不宁反复发作,心电图等检查示频发室性早搏,发作时多呈二联律、三联律,心中虚悬感,常用心律平等药,早搏控制不加。

    医案:平素畏寒,喜厚衣被,大便稀溏,便后心慌易作,面色欠华。舌质淡稍黯、苔薄腻,脉结代。

    中医诊断:心悸,脾土阳虚。

    西医诊断:心律失常,频发室早。

    治法:温运脾阳,宁心定悸。

    拟方:

    桂枝、炒白术各10g,制附片5g,党参、葛根、丹参12g,熟枣仁30g,炮姜、川黄连、砂仁(后入)各3g,炙甘草、石菖蒲各6g,每日1剂,水煎服。7剂。

    复诊:诉服药1周内心慌只发作1次,便溏渐渐转实,但仍怕冷喜暖,舌诊未变,脉象转细。效不更方,再加人生龙骨、生牡蛎各20g,服
    药半月后频发早搏基本控制。

    【按语】诸症仔细分析,认为乃属中土阳虚,子病累母,心失所荣,故而心慌心悸阵作、脉来结代。全方以桂枝、附子为君,温运脾阳、振奋心阳,党参、甘草益气补中;白术健脾燥湿;炮姜温中祛寒,寓意桂附理中辈;葛根升脾胃之淸阳;砂仁、菖蒲醒脾理气;黄连燥湿运中;丹参活血化痰;枣仁宁心安神。临证注重望闻问切四诊,强调整体辨证,全面衡量,心律失常也不能局限于心病范围。本例患者悸在心中,而治重中阳,温脾而宁心,实有母病治子之妙。

    医案34

    周某,女,31岁,工程师。

    病史:近1年余,常发心悸,心慌、胸闷、失眠,易怒等症状,本市某医院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“窦性心动过速”,常服倍他乐克而缓解。前日复发又服倍他乐克,心率110〜130次/分降至90〜100次/分,但其他症状无改善而来求治。

    医案:仍然心悸,心慌,心前区窒塞感,失眠、多梦,情绪急躁,大便干燥,2〜3日1次,小便正常。其形体偏瘦,神情激动,舌质淡尖红,苔薄白而干,脉数细无力。

    中医诊断:心悸,阴血不足,心神失养。

    西医诊断:心律失常,窦性心动过速。

    治法:治以滋阴安神。

    处方:用天王补心丹加减:

    太子参20g,玄参15g,丹参20g,茯苓15g,五味子15g,炙远志6g,桔梗10g,当归15g,天冬20g,麦门冬20g,柏子仁15g,酸枣仁15g,生地黄25g。每日1剂,水服4剂症状消失,心率80次、分左右,又两日1剂,服10余剂未复发。

    【按语】临床体会,窦性心动过速用西药β受体阻滞剂虽可迅速减慢心率,但对自觉症状的缓解多不满意,中医治疗常可收到良好效果。

    医案35

    汪某某,女,48岁,家庭妇女。

    病史:1周前自觉心悸、心慌,头晕,失眠,气短、乏力。随即去当地县医院诊治,心电图检查结果:“频发室性期前收缩、下壁心肌缺血”。服用心律平、丹参片等无效而来求治。

    医案:仍觉心悸、心慌,胸闷塞,心烦,气短乏力,时时太息,头晕,眠差,饮食尚可,二便正常。形体偏瘦,精神欠佳,舌质淡有痰
    点,苔薄白少津,脉促细而无力。

    中医诊断:心悸,气虚血弱。

    西医诊断:心律失常,频发室早。

    治法方药:益气养血,定悸复脉,用炙甘草汤加味:

    红人参15g,炙甘草10g,麦门冬30g,阿胶15g(烊化),生地黄20g,桂枝10g,生姜10g,酸枣仁15g,大枣15g,黄芪30g,丹参20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7日后复诊:诸证缓解,复查心电图,结果正常。

    【按语】炙甘草汤为仲景治疗“伤寒,脉结代,心动悸”之证,现代研究认为,本方有减低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和恢复心脏传导的作用。临床体会,以酸枣仁易麻仁更能养心安神;气虚甚者加黄芪,夹瘀者加丹参,对改善症状效果更好。

    医案36

    邹某某,女,55岁。

    病史:主诉:心悸、气短、头晕1月余,伴晕仆。1月前,因心悸、气短、时时头晕并晕倒1次而在某附院作心电图、超声心动图等检査,诊断为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、室性早搏”,给予阿托品等提高心率,再嘱其准备安装人工起搏器,患者拒绝。心率每分钟40〜50次,血压90/60mmHg。

    医案:头晕,畏寒,气短,心悸,胸中闷塞,说话多则有短气不续之感,。察其体质瘦弱,面色萎黄少华,精神欠佳,说话语言断续而淸晰,四肢欠温,舌质淡嫩苔白润,诊其脉迟缓而结代。

    中医诊断:心悸,心肾阳虚。

    西医诊断:病态窦房结综合征、室性早搏。

    治法:温通心肾,益气活血;处方:麻附细辛汤加味:

    麻黄12g,制附片20g先煎,,细辛3g,当归15g,黄芪40g,红人参15g,五味子12g,麦门冬20g,桂枝15g,羌活15g,丹参20g浓煎,1日1剂,停服西药。1月后复诊:此前每周诊治1次,均以上方为基本
    方,症状很快改善,心率迅速提髙,其间因早搏频繁,加入苦参30g后很快被控制,心率一直保持在每分钟60〜70次,自觉一切良好。

    【按语】形成本病的病机既有气虚阳损,又有阴虚血弱,终致阳虚不运,血虚失养,复因寒凝、瘐阻、瘀滞等,造成复杂的病机结果。因有形之阴不能速生,无形之阳所当急固,故本病治疗始终要以益气温通为基础,但临床又要根据病变之标本缓急。

    医案37

    张某,男,51岁。

    病史:心悸、乏力2年,加重伴胸闷憋气半年,检查提示胸片示轻度肺淤血,心影增宽。心脏彩超示:左室明显扩大,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超声改变,左室收缩、舒张功能降低,二尖瓣返流(轻度)。西医予以地高辛、倍他乐克、速尿等药物后,患者病情缓解,今求中医治疗。

    医案:心悸、气短,时有恶心呕吐,动则更甚,汗多,纳差,心烦,口干。神倦,面略潮红,舌红苔黄干、少津,脉细数疾,不齐。

    中医诊断:心悸,气阴亏虚(少阴热化证)

    西医诊断:扩张型心肌病,心功能不全。

    治法:补益气阴,清热复律。

    处方:

    黄芪30g,丹参15g,炙甘草15g,太子参30g,麦门冬20g,五味子10g,黄精20g,玉竹15g,生地黄15g,葛根20g,黄连9g,浮小麦30g,炒谷芽30g。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    半月后复诊,述口干、多汗症状基本改善,心悸明显减轻,唯胃纳较差,舌红少津,脉细数,偶有不齐。

    【按语】老师认为治疗本病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点:①“益气”赏彻始终,尤其出现脉不气时,往往提示有气虚欲脱、阳亡阴竭之变。益气之药,首推参、芪,但二者各有所长。其中益气固脱,芪不如参,而益气行水、行血,则参不如芪。人参在阴补阴,在阳补阳,能温能清,可升可降,是一味双相调节之良药,故寒化、热化二证皆不可或缺。寒化证用移山人參,热化证用西洋参。②凡未经气化而停滞发生浮肿之水,统称浊水,浊水不去,则气化阻滞,阴阳格拒,最易发生离决而致脱厥之变。黄芪为益气行水主要药,以北黄芪为佳,用量每日多超过30g,视病情而定。③阳气式微,阴气充斥,桂附乃必用之品,温振元阳非附子莫属,温通心阳全赖桂枝方通。在使用过程中,应注意地高辛类药,以免加重其毒性。桂枝温通心阳,化膀胱之气,行太阳之水,有心悸、浮肿者必用之。

    医案38

    麻某,男,71岁。

    病史及医案:冠心病病史30年,每年均有胸闷憋气发作,加重1年。平素规律应用“阿司匹林、欣康、辛伐他汀”等药,目前胸闷憋气,不能平卧,心慌,腹胀,并见下肢水肿。尿少,大便干。查体:听诊双肺闻及少量湿啰音,心率110次/分。肝颈静脉回流征(十),肝大、位于右锁骨中线4cm,质地硬;双下肢浮肿。舌质红紫而有瘀点、瘀斑,舌苔白厚腻,脉沉伏。

    中医诊断:喘证,心阳虚衰,水气凌心,血脉瘀阻。

    西医诊断:冠心病,心衰。

    治则:温阳利水化瘀。

    处方:

    附子15g,白术25g,赤芍药35g,茯苓35g,泽泻35g,葶苈子30g,白茅根50g,红花20g,当归30g,怀牛膝20g,猪苓25g,益母草30g,大黄10g,郁李仁15g,大枣10枚。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温服。

    病人服药14剂,喘憋、心悸明显减轻,夜间可以平卧,小便正常,大便排出基本通畅,2日1行,舌质紫、有瘀点、瘀斑,苔白,脉沉。前方去大黄,服用前方15剂,浮肿明显减轻,心悸、气短进一步好转。

    【按语】本病中医病机以心肾阳虚为本,血瘀水停为标,本虚标实。肾阳虚衰,则水液代谢障碍,水饮停留,上凌于心肺,郁阻心阳。心阳虚衰,鼓动无力,加之心血瘀阻,同时水饮停留,上凌于心,则发为心悸;水饮上犯于肺,使肺气不能正常肃降,则发为喘促。

    医案39

    患者,男,35岁。

    病史医案:1个月来因劳累出现头晕脑胀,检测血压升高,最高160/108mmHg,确诊为高血压病。予服尼福达半片,每日两次,疗效不佳。仍有头晕项强,心烦口干,眠差易醒,纳可,二便调,舌红苔白,脉平缓。BP140/105mmHg。

    中医诊断:眩晕,肝阳上亢。

    西医诊断:高血压病。

    治法剂处方:平肝潜阳,方拟天麻钩藤饮加减。

    生石决明15g,钩藤10g,怀牛膝6g,天麻6g,生杜仲10g,夜交藤12g,石斛10g,茯苓10g,泽泻10g,牡丹皮10g,玉竹12g,薄荷5g,白菊花10g。 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。

    二诊:药后头晕减轻,自觉心悸,腰痛,二便调。BP:110/75mmH,前方有效,效不更方,前方加桑叶10g。 14剂,水煎服,每日1剂。三诊:药后头晕减轻,时有头痛,已停用尼福达,舌红苔白,脉弦平。

    【按语】患者因劳神致肝阳上亢,清窍受扰,故头晕项强。肝阳上亢,扰乱心神,心火上炎则见心烦口干、眠差易醒之症。头晕脑胀乃肝风上扰清窍所致,故本病治疗先以天麻息风止痉,清热平肝,以化肝风;石决明既平肝潜阳又泻肝火;牛膝活血通经,引血下行,有“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”之意。薄荷配菊花、桑叶,加强清肝明目、清利头目之功,如此配伍,使肝风得息,肝火得清,肝血得茯苓、泽泻健脾利水;夜交藤养心安神,因为神安则寐,寐则阳得入阴,阴阳相交,以抑孤阳之偏亢;加用石斛、玉竹养阴柔肝。如此配伍,肝肾得补,相火得清,阴阳得以调和。

    医案40

    患者,男性,51岁。

    病史:头胀痛2天。2天前患者出现头胀痛,呈持续性,伴胃脘部轻度胀闷不适,当时无明显头晕目眩、恶心呕吐等症状,当时测血压为196/126mmHg,络活喜5mg


    更多搜索:
    您阅读这篇文章共花了: 
    温馨提示:民间偏方秘方仅用于中医爱好者研究学习,未经专业人员指导切勿乱用!
    博主简介:少林寺习武3年,中医世家,对玄学有一定的研究。在线人数:34人
    需要相关资料请加博主微信
    中医玄学交流加微信:hbxt998
    3
    微信分享提示:①点击右上角的【∶】,②再点击【发送给朋友】或【分享到朋友圈】,让精彩传递!
    《金匮要略》重要必须掌握的背诵48条文
    【郝万山讲伤寒论】柴胡桂枝汤治疗精神抑郁、思维迟钝的运用
    二维码加载中...
    本文作者:静月山人     文章标题: 唐可清名老中医医案50篇
    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919941.com/jingfang/914.html 本文已被百度收录
    版权声明:若无注明,本文皆为“静月山人博客”原创,转载请保留文章出处。
      昵称  邮箱
    
    返回顶部返回首页首页  中医大宝库  易医资源  捐赠支持   
    站长:静月山人微信 hbxt998  鄂ICP备16012371号-3